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兖州,许都。

进入十一月的兖州,冷风阵阵,许多百姓都待在家中,不愿外出。但普通百姓中,也有趁着天气寒冷,专门入山砍柴,或是直接卖柴火,或是用柴烧木炭卖的。

对普通百姓来说,在寒冷的冬天,这是一点生计来源。

可是对曹操这样的诸侯来说,在寒冬时节,他每日消耗的木炭都不少。毕竟上了年纪,畏寒,需要烤火取暖。

司空府内,书房中。

曹操正烤着火,翻看着书信。

前些日子,曹操得到冀州传回的密信,袁绍的病很不乐观,今年寒冬未必能熬过去。

所以曹操如今,时常关注一下冀州的消息,看看有没有关于袁绍病情。万一袁绍这老对头,竟是在这寒冬死了呢?

那就有意思了。

曹操翻看一阵后,没看到什么情况,也就是袁尚带兵出战,同时安排了张颌、高览坐镇,甚至袁尚这次北上,只带着袁尚自身的嫡系部队,半点没带袁绍的军队去。

曹操的内心,是希望袁尚和蹋顿厮杀,最好是两败俱伤。既挡住蹋顿南下,又削弱袁家的实力,有利于曹操。

曹操倒是不曾想袁家落败。

毕竟袁家落败,吃亏的是百姓,这是曹操不乐意的。

两败俱伤,是最合适的结果。

在曹操烤火看书时,一名内侍进入,禀报道:“司空,荀彧、郭嘉联袂求见,说有紧急事情,求见司空。”

“请!”

曹操吩咐一声。

侍从去传令,不多时,荀彧和郭嘉联袂进入。

两人脸上的神情,有些凝重。

曹操看到这一幕后,心头咯噔一下,莫非发生了什么大事?

荀彧和郭嘉行礼后,两人坐下来,荀彧主动道:“司空,刚接到北方传回的消息。不,准确的说,是袁尚的人,散播了消息出来,关于幽州一战的情况。”

曹操道:“莫非袁尚大胜了?”

“是!”

荀彧点了点头。

曹操说道:“袁尚胜利到了什么地步?”

荀彧回答道:“蹋顿七万余精锐南下,还有一万铁骑。在蓟县一战,乌桓大军被斩首六万多人,乌桓单于苏仆延被杀,还有诸多的乌桓部落首领也是被杀。这一战下来,蹋顿最终带着少数人遁走。袁尚将斩杀的六万余乌桓人,全部在蓟县城外筑京观,以彰显其功勋。”

嘶!!

曹操听得倒抽一口凉气。

很是震惊。

蹋顿足足七万余人,竟是有六万余被杀。

这消息有些恐怖。

蹋顿这个人,曹操是有些耳闻的。蹋顿很有能力,手段也强硬,在乌桓威望很高。可是这一战,蹋顿竟败得如此凄惨。

曹操在这一刻,心头都有些发慌,对袁尚更是忌惮。

袁尚这小子,屡战屡胜。

甚至,遇强则强。

曹操深吸一口气,稳住自身的情绪,开口问道:“这一战,到底怎么打的?”

“不知道!”

荀彧摇头道:“眼下得到的消息,还是坊间的传闻,不过应该不假。”

曹操沉声道:“在袁尚北上后,我们讨论了蹋顿南下的情况,一直认为袁熙必然拖袁尚的后腿,甚至和蹋顿勾结。如今蹋顿覆灭,袁熙恐怕也不妙。”

郭嘉道:“主公的推断,和卑职相似。袁尚这次对付蹋顿,本就要对付袁熙,或者他两者都要同时对付。”

轰!!

此话一出,如平地起惊雷。

曹操、荀彧听到后,脸上都露出震惊神情。

他们都没有想到这可能。

只是认为,袁熙可能会借机报复,会拖住袁尚的后腿,甚至掣肘袁尚。譬如,在粮草、武器等,各方面给袁尚找麻烦。

却从未想过,袁尚这里竟要一起算计袁熙。

荀彧本就是顶尖的智者,他迅速思考了一番,说道:“如果真如奉孝所言,袁熙不仅是不妙,甚至是凶多吉少。”

曹操眼中闪烁着睿智光芒,顺势分析道:“如果袁熙真死了,对外的宣传,必定是死于厮杀的乱战,而且极可能会死于勾结蹋顿。”

“唯有如此,袁尚才能向袁绍交差,才能不受指责,且顺利吞并幽州。”

“倒推分析,袁尚极可能早就有判定,袁熙和蹋顿会有联系,将计就计,发兵北上对付袁熙和蹋顿。”

“只是我比较好奇,具体的战况是怎么样的。”

曹操捋着颌下的胡须,一副思索神情。

战场分析,是智者所为。

复盘更是重要。

荀彧道:“具体的战况,等一等了。”

“踏!踏!”

急促的脚步声传来。

一名内侍急匆匆的进入,躬身行礼道:“司空,有幽州急报。”

曹操接过来,摆手让内侍退下。

他迅速拆开书信,浏览了一遍,就把书信递给了荀彧,便仔细的思忖着。

思忖了半晌,曹操睁开眼,这时候荀彧、郭嘉都看完了。

曹操沉声道:“书信中,说袁尚的大军抵达蓟县后,便入城驻扎。晚上入夜,乌桓大军进攻且顺利破城,直扑袁尚的军营。”

“这里是袁熙和蹋顿的勾结。”

“应该是袁熙勾结蹋顿去杀袁尚,却是被杀,军队也被击溃,乌桓蹋顿也溃败。”

“袁尚应该是双线作战。”

“单从这一战分析,可见袁尚的战斗力,必然是极强。”

曹操继续道:“袁尚这里,应该早知道袁熙的谋划,才有充足的准备,也才能挡住且反击成功。”

郭嘉道:“主公的分析,卑职完全赞同。”

荀彧叹息道:“袁尚削弱了乌桓,且掌控幽州,对我们不是什么好消息。自此,袁尚威震天下。”

曹操捋着胡须,点头道:“抛开立场来说,袁尚斩杀乌桓六万多人,筑京观示威。这,的确是扬眉吐气,很是厉害。”

郭嘉和荀彧也是点了点头。

搁在汉家百姓,谁都欢喜,只是曹操阵营的人,却欢喜不起来。

“报!”

就在此时,又有士兵进入,禀报道:“司空,大将军袁绍安排人送来了一道奏折,送信的人说是袁绍上奏天子,为袁尚大破乌桓请功的。”

曹操的脸,顿时更黑。

袁绍也是够阴险的,看准了时机上表,这是要让他难办啊。

曹操接过奏折,摆手让士兵退下。他看也不看奏折,直接扔到一旁,很是恼怒道:“袁绍在这个时候,专门为袁尚上表请功。”

“实际上,一方面是袁绍在炫耀,另一方面是故意恶心我。”

“他,就是针对我曹操。”

“这事情,你们说怎么办?不能让袁绍的心思得逞。”

曹操脸上尽是怒容。

他和袁绍自幼相识,都是世家子弟,一直有竞争。

曹操心中,瞧不上志大才疏的袁绍。

可是袁绍的儿子袁尚,却是一骑绝尘,甩开了他曹操的儿子,更给曹操造成诸多麻烦。如今袁尚更是大破乌桓,让曹操很是无奈。

比儿子,比不过袁绍啊。

荀彧眼眸深沉,缓缓道:“司空,袁尚击破乌桓的事,根本压不住。”

“许都坊间有了消息散播,恐怕整个兖州都会有消息流传。依在下揣测,恐怕袁尚的人已经南下往荆州、江东等地去,乃至于关中等地,宣传消息。”

“人人都知道袁尚击溃乌桓,斩首六万余筑京观。如果朝廷置之不理,天下人如何看待朝廷,如何看待司空,如何看到陛下呢?”

荀彧郑重道:“这是袁绍的阳谋,不能不管。”

曹操掐着颌下的胡须,眼神锐利,神情更是凝重。的确是如荀彧所言,如果朝廷不嘉奖,便是不公平。

他,如何让人信服?

朝廷,还有什么威望?

曹操思忖一番,心中暂时没有头绪,看向郭嘉道:“奉孝,你说此事该怎么办?”

郭嘉苦涩道:“卑职也不知。”

要说行军打仗,他能出奇谋,涉及到袁绍的上表请功,不处理就是朝廷赏罚不明,会影响曹操声望。如果顺势嘉奖,等于是坐实了袁尚的功勋。

这是进退两难。

曹操见荀彧、郭嘉都没有主意,吩咐道:“来人。”

话音落下,一名内侍进入,躬身行礼。

曹操道:“通知贾诩来议事。”

“喏!”

内侍转身就离开。

曹操眼眸眯了起来,缓缓道:“贾诩性子沉稳,谋略深远,他肯定有想法。等他来了,看他怎么说。”

荀彧、郭嘉也是点了点头。

时间不长,贾诩躬身进入,贾诩已经五十开外,但他精神矍铄,身体很是健朗。

贾诩躬身道:“司空。”

曹操摆手让贾诩坐下,道:“文和,袁尚在北方幽州蓟县,大破乌桓大单于蹋顿的大军,斩杀六万余人,在蓟城外筑京观。袁绍趁机上表,要为袁尚请功。此事,你怎么看?”

贾诩心思一转,顿时明白了过来。

曹操是不愿意嘉奖。

贾诩心中揣摩着,片刻后道:“司空,在下斗胆有一建议。”

“什么建议?”

曹操开口问道。

贾诩道:“袁尚斩杀六万余乌桓,战功赫赫。在最近几十年内,汉家都没有这般的功勋。卑职斗胆,建议司空册封袁尚为赵王。”

“贾文和,你大胆。”

荀彧顿时开口呵斥。

他眼神锐利,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。

汉家天下建立,高祖皇帝立下了非刘氏不为王的规矩。也就是吕后临朝,册立了诸多吕家子弟为王。

最终,这些人都尽皆被除掉。

自此两汉天下,不曾有非刘氏为王。贾诩建议册立袁尚为王,这是打破大汉的规矩。

在荀彧看来,这更是进一步挑衅皇权,进一步削弱朝廷的威权。

在某种程度上,这是把袁尚架在火上烤。本质上,是不利于大汉的。进一步揣测,这可能是为曹操做准备。

一旦袁尚都称王,未来曹操要制衡袁家,地位肯定不能低,必须要跟上才行。

曹操也称王,那朝廷摆在哪里?

天下诸侯尽皆称王,汉家天下还怎么办?

所以,荀彧直接呵斥。

郭嘉主动道:“主公,大汉非刘氏不为王,如果嘉奖安排下去,袁尚接下,就是罔顾大汉祖宗法纪。如果他不接受,也怪不得朝廷,毕竟朝廷给了嘉奖。”

曹操也在仔细的思忖着。

贾诩一策,曹操颇为心动。

一方面,如今朝廷虽说被他把持,可仍有大批忠于皇帝的人;另一方面,可以试探一下袁尚,甚至把袁尚架在火上烤。

怎么都划算的。

曹操看了荀彧一眼,荀彧的心思,他如何不知晓?眼下袁尚取胜,兹事体大,他不可能顾虑荀彧的想法。

曹操肃然道:“文若,袁尚这般功勋,不封王,如何嘉奖呢?给其他的册封,也不够格。唯有封王,才能令他难堪,看他如何应对?”

“卑职,遵命!”

荀彧很凝重的回答。

他不愿意这般,因为这一策略虽说把袁尚架在火上烤。同时,对朝廷却也有影响。你说非刘氏不为王,可这是以皇帝命令颁布的。

这就很打脸了。

打的是皇帝的脸。

荀彧无法拒绝,因为朝中需要有曹操坐镇。如果没有曹操,恐怕天下就乱了。所以,为了维持曹操的利益,荀彧只能应下。

曹操见荀彧应下,便吩咐道:“既然都没有意见,就这么安排吧。文若,你抓紧时间安排,这一次,仍是让孔融去传召。”

“喏!”

荀彧直接应下。

郭嘉、贾诩也是跟着就告辞。

书房中,只剩下曹操一个人,他望着荀彧等人离去的背影,眼神渐渐幽深,心中也不知道在思忖着什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