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小说旗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小说旗 > 历史军事 > 大明崛起 > 第398章 凯旋归来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本雅失里坚信蒙古铁骑依然是天下无敌的,他以为,没有坚固的城墙,大明军队在蒙古铁骑面前不堪一击。

跋扈的本雅失里错估了形势,高估了自己,低估了大明。

现在的大明,本身早已不是百年前尚文抑武的南宋,现在又有朱允炆这个后现代人思维皇帝的加持,新的战术,新的武器,足以让大明在整个世界称雄称霸。

本雅失里以鞑靼大汗的名义,召集鞑靼各部集结,三十万鞑靼大军,严阵以待,势要给大明重重一击。

朱允炆得到本雅失里集结大军的消息后,根本一点都不担忧,反而很兴奋,鞑靼大军集结,让战争变得简单了。

有先进武器的朱允炆,不管蒙古铁骑有多厉害,在枪炮面前,都将是一场单方面碾压,毫无悬念的战争。

十月的蒙古草原,早已寒风凛冽,但朱允炆率领的大明军队,却士气高涨。

朱允炆率领大军进入草原后,故意走走停停,他们在等鞑靼大军,而本雅失里也率领着鞑靼大军朝大明军队而来。

朱允炆早已经布置好了一个口袋,等待着本雅失里往口袋里钻。

终于,双方在一个地形形势铁锅的平原相遇,大战一触即发。

朱允炆根本没给鞑靼大军反应的机会,相遇后,便第一时间命令轻型榴弹炮对鞑靼大军一顿炮轰,炸的鞑靼大军晕头转向,只觉得头顶嗖嗖嗖的声音,然后本部人马便人仰马翻,死的死伤的伤。

别看鞑靼大军有三十万人,这其中很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,鞑靼的传统就是这样,打仗的时候,只要是男人,个子超过马车轮子,便要参战,所以这里面有很多未成年的孩子。而老人,不管你多大年龄,只要还活着,也要参战,说白了,他们不过是炮灰而已。

面对从未见过的武器,战争还没开始,本雅失里的大军便大乱,开始四散溃逃。

朱允炆命令独立团骑兵追击,独立团的骑兵使用的是枪,如朱允炆所料,这就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。

本雅失里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的军队会如此不堪一击,只能率军朝草原深处边抵抗边沿着原路撤退。

部队被打散,鞑靼人朝不同的方向逃命,朱允炆早就在鞑靼大军的两翼埋伏大军等候,他们如同案板上待栽的羔羊一般。

这根本不是实力对等的战争,更像是猎人追杀猎物的捕猎。

经过一个多月的追逐,终于,鞑靼残余武装力量被屠杀殆尽,鞑靼首领本雅失里,宰相阿鲁台以及鞑靼朝中官员,贵族尽数被杀。

从此,鞑靼再无贵族,剩下的都是平民老百姓,朱允炆对官员,贵族残忍,对老百姓却是极尽优待。

从鞑靼朝中虏获的金银,牛羊,粮食拿出来分给这些老百姓,又把一直被贵族占据的肥美草原分给牧民,大明皇帝的善行,在草原被牧民传颂。

鞑靼也被画成了几块,每个地方都设立府衙,官员都经过朱允炆筛选提拔,从此,鞑靼再无大汗,只有大明皇帝,他们都成了大明的子民。

给钱,给牛羊,给粮食,还给肥美的草原,和剥削的鞑靼贵族相比,谁好谁坏,都能分辨清楚。

拿下鞑靼后,朱允炆并未停止进攻的步伐,而是大军一路向西,朝瓦剌进军。

瓦剌早已经得到大明攻打鞑靼的消息,他们开始还带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态,可到了最后,发现大明军队下一个目标是瓦剌的时候,瓦剌上下都慌了,这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。

经过商讨,瓦剌首领派出求和使者求和。

求和?不可能,朱允炆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,草原上只要有他们这些首领,贵族存在,就必定会是隐患。

现在求和了,几年后呢?等瓦剌强大了,谁敢保证瓦剌首领不会和鞑靼首领一样占领鞑靼,甚至攻击大明。

瓦剌现在是骑虎难下,对方根本不给一点机会,当瓦剌还在商讨到底是和大明决于死战还是集体逃跑的时候,大明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把瓦剌本部大营包围,只要是皇室成员,官员,贵族,全部被斩杀,绝不留后患。

和处理鞑靼一样的方式,广袤的瓦剌也被分割成了几块,成立督抚衙门,给老百姓分牛马羊,分粮食,分草原,瓦剌从此也再无大汗,只有大明皇帝。

拿下鞑靼和瓦剌之后,距离朱允炆带兵离开京师,已经过去一年半的时间。

皇帝在北方接连大捷,消息传回京师,整个大明为之振奋,朱允炆的声望达到了顶点。

拿下鞑靼和瓦剌之后,朱允炆召集部众商量,是班师回朝,还是继续往西。

瓦剌的西南方就是亦力把里和东察哈台汗国,也就是现在的新疆,只不过当时被分成了两个国家,而且是实力不是很强的国家。

大明军队一路向西,兵不血刃拿下鞑靼和瓦剌,军队中已经出现了一股狂热的氛围,甚至有些人在幻想,皇帝会和当年的成吉思汗一样,为大明打下广袤的疆土。

朱允炆是想一举拿下亦力把里和东察哈台汗国的,在他的潜意识里,这两个地方本来就是华夏的固有领土。

所以,朱允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,兵锋直指这两个小国,拿下亦力把里和东察合台汗国后,自此,朱允炆完成了他制定的北伐大业,也完成了心心念念的统一大业。

北方和西北广袤的土地尽归大明,此时的大明疆土地图,也达到了朱允炆理想的状态,大明的疆域,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。

朱允炆西征亦力把里和东察合台汗国,让周边的小国汗毛倒立,他们生怕现在的大明皇帝和百年前他们的蒙古祖先一样,走到哪儿打到哪。

朱允炆在东察合台汗国停留了一个多月,召见了众多周边的小国使臣,和他们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后,朱允炆才班师回朝,并不是回应天府,而是带着军队,回到了北平。

回到北平后,已经是朱允炆离开京师两年后了。

当初朱允炆从京师离开的时候,还带了一个重要的人,这个人就是道衍。

当朱允炆把平定北方鞑靼和瓦剌的计划告诉道衍之后,道衍表示很赞同皇帝的宏图大志。

道衍以为皇帝找他,是想让他出谋划策攻打鞑靼和瓦剌,没想到并不是。

朱允炆是带道衍去北平,规划北平城,在北平原蒙元皇宫的基础上,重新修建大明在北平的皇宫。

这个决定,让道衍大吃一惊,询问原因,朱允炆的回答让道衍彻底折服,道衍看着志向远大的皇帝,极其认真地答应了皇帝的请求。

北平是北方的重要战略要地,也是北方最大的城市,守住了北平,就能牵制住整个北方,天子守国门,是朱允炆给道衍的回答。

并且,朱允炆还告诉道衍,作为大明的皇帝,不应在富饶的地方享福,而是应该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建设,因为不管北方还是南方,都是大明,朱允炆要让整个大明,都繁荣富裕,而不是仅仅南方富裕。

会不会迁都,朱允炆并未完全想好,毕竟这是一个天大的事,迁都北平对于整个大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说,绝对是利大于弊,但朱允炆在思考另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,可以免去迁都所耗费的巨大人力,财力和物力,但并不知道这个想法是否成熟。

北平的建设,是必须要做的事情,这样在北方和南方才会相对平衡,不至于让北方一直都是边陲之地。

回到北平的朱允炆受到了北平老百姓的热烈欢迎,北平因为鞑靼,每年都会有战事,周边的老百姓时常会受到鞑靼烧杀抢掠,现在好了,鞑靼也成了大明的领土,鞑靼的百姓也成了大明的百姓。

回到北平行宫的朱允炆,见到了让他十分意外的一个人,郭姝。